人才培养项目启动!让明博体育沉睡在京津冀大地的民歌再度唱响
明博体育“京津冀民歌既呈现出相对统一的区域文化特色,又各具特点。希望大家深挖传统音乐、地方民歌研究课题,保护和传承那些未被重点关注到甚至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”7月8日,“京津冀地区民歌表演人才培养”项目开班仪式在北京举行,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吴志武在致辞中这样说道。
京津冀地缘相连、人缘相亲,地域一体、文化一脉。区域内民歌资源十分丰富,蕴含着广大人民丰富情感与生活智慧。“京津冀地区民歌表演人才培养”项目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,中国音乐学院主办。由权威歌唱家、教育家、音乐理论家、民族民间音乐专家等组成教学团队,30名学员分别来自京津冀地区的艺术院校教师、专业院团演员、中小学音乐教师明博体育、高校在读学生。开班仪式现场,多位专家、教授深情表达了对学员们的殷切期望。
“北京除了《探清水河》,还有别的民歌吗?”项目负责人、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琳在发言中提到,日常教学中常常有学生问她这个问题。她对此深有感触,“其实北京有上千首民歌,但很多在座的学员并不了解。我们不能让民歌躺在纸面上,停留在白纸黑字之间。推动京津冀民歌走向舞台,让更多人关注喜爱传统音乐文化,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。”这也正是她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。
项目负责人、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李琳(左)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。受访者供图
京津冀地区民歌资源丰富,但近年来传唱度不高。“学生在演出、比赛中选唱的京津冀民歌作品极少。这一定程度说明我们的引导和传播还不够。”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原主任王士魁从教学经验出发,指出当前京津冀地区民歌发展的困境。本次培训教材选入了22首京津冀民歌,其中北京民歌7首,天津民歌6首,河北民歌9首。他希望学员们能通过此次学习深入了解区域内民歌,推动京津冀民歌传承发展。
“能让沉睡在民歌集里的歌曲再度被人们唱响,是此次活动最大的意义。”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徐天祥向记者介绍,“据学者考证,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匈牙利有一首曲子和河北民歌《小白菜》十分相近。这说明千百年前,我们京津冀的音乐文化可能就传播到了欧洲。”在他看来,京津冀民歌中有铿锵有力的慷慨之歌,也有童趣幽默的民间小调,是一个亟待挖掘的民歌资源宝库。
女高音歌唱家、国家一级演员孙丽英是本次培训的授课老师之一,她从自己把河北民歌融入歌剧的演出经验出发,勉励学员们刻苦学习,“向民歌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扎实迈进,在艺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。”
开班仪式播放了京津冀民歌宣传片,北京民歌体裁丰富,有劳动号子明博体育、花会歌、小调等。
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言辞诚恳,情真意切,报告厅内掌声经久不息。学员们感到学习机会难得,对此次培训充满期待。
“这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明博体育,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旅途。”来自中国铁路文工团的独唱演员赵彬砚表示。她提到,自己虽然在北京求学、工作多年,但对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民歌了解不够深入,希望能通过此次学习,学以致用,带着所学所得走向舞台,成为京津冀民歌传承发展的新生力量。
学员邹佳辰是一名高校声乐老师,她希望能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教学中。“此次项目内容非常丰富,有演唱技巧、理论知识,还要去实地采风,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民歌的魅力。如果能够将这些东西传授给我的学生,意义非凡。”
“好热的天儿,挂竹帘儿,歪脖儿树底下,有个人玩儿。”采访中,学员宋胤泽随口哼起了一首北京民歌《好热天儿》。他以歌曲为例指出京津冀民歌是三地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。作为一名研三在读学生,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大运河文化视域下北京民歌的唱韵研究,“参加这次培训,对我的演唱学习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。”
开班仪式播放了京津冀民歌宣传片,河北民歌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展现河北劳动人民的淳朴。
据介绍,本次培训时间为7月8日至8月8日,共计32天。培训内容包括名家讲座、理论研习、实训辅导、实地采风、实践演出五大部分,学员将系统深入学习京津冀民歌有关理论,提高民歌演唱技能,最终通过公开演出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。
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